10分钟穿越世界之最——中建隧道雀儿山隧道建设
编辑:中星建设 时间:2017-11-25
五年坚守,他们为了什么?
隧道通车后,过往车辆只需10分钟就可穿过雀儿山,为这畅通无阻的10分钟,中建五局80多名青年建设者、2600余名工友,排除万难,坚守五年。
五年来,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隧道青年奋战在海拔4377米的雪域高原,以“钢钎打不进,人也要扎根”的英雄气概,克服高寒、缺氧、暴晒、暴雪等极端自然环境,发扬“坚定、坚强、坚毅、坚决、坚韧、坚持”的“六坚”精神,将天堑变通途。
雀儿山隧道开工到通车的五年,恰逢十八大以来的五年。五年前,雀儿山荒山野岭、人迹罕至;五年后,这里畅通无阻、人车鼎沸。
雀儿山隧道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发展的缩影,是藏族同胞几代人的梦想。通车后,过往车辆将不必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,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,绕避了原公路3处共长达4.7公里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,6处共2220米泥石流路段,以及大量的冻土、滑坡,雪害、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,保障了国道317线雀儿山段行车安全。
生命禁区,他们经历了什么?
隧道洞口海拔4377米,平均每年7个月积雪,积雪最深可达3米!极端气温在零下40℃,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8%,隧道里更是不足山下的30%。高寒、缺氧不得不面对的难题!
2012年6月,雪域高原迎来了它的第一户人家。你习以为常的一切,在这里都超乎想象!
前期进场人员喝的是纯天然雪山融水,里面不乏牦牛的粪便、小飞虫的尸体,高压锅加热,过滤几次,如鲠在喉也不得不喝。安营扎寨,打了三口深井才找到生活用水的水源。一位90后毕业生到雀儿山项目一个月才洗一次洗澡,被同学笑话了很久。
吃的蔬菜要翻越几座雪山从成都运过来,每运一次都要吃上半个月,水果更是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奢侈品。山上气压低,即便是高压锅,也会有“高原反应”。对他们来说,能用高压锅压一顿方便面,就是美味佳肴了,如果能吃上炖烂了的土豆烧肉,那简直要欢呼雀跃了!
在雀儿山有一项特殊的制度——“夜间叫醒”,夜里定时相互叫醒一次,因为缺氧,也许一觉醒来,有人就永远睡过去了。本来就睡不安稳,为保平安,每晚还得惦记着叫醒同事,或者刚刚睡着,就被同事叫醒,能睡一个整觉成为他们难以实现的奢望。五年来,经项目邓医生抢救的危急病人13人,每年接诊600余人,帮助过往司机、路人他自己都记不清了。
机器到了这也发起脾气,放在室外的空调外机一晚上就冻坏了。隧道里的机械也不听使唤,要么打不着火,要么马力不足,隔三差五的罢工。
在山下,打个电话、发个短信很容易,但在雀儿山,这都得看太阳的“脸色”。山上唯一一个信号基站是靠太阳能驱动的,一旦遇上雨雪天气,信号全无,只能拿着手机干着急。
甘孜州的党委书记到项目调研时说:“别说干工程,你们能在这里生活,就是一种奉献!”进场不到一个月,人人脸上都烙上了高原红、晒脱了皮。每天进隧道都要背上几斤重的氧气瓶,走几步就要吸一口氧。两米多高的施工车,在平时,三两下就爬上去了,但在这里,却比攀岩还难。
牺牲享受 他们图什么?
山上这么苦,他们却以苦为乐,用智慧填补世界高海拔隧道施工的技术空白!
只要闲下来,项目同事便聚集在一起作课题、钻技术、论方案。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实践论证,终于研究出了适合高原使用的新型砼喷射机进料斗装置,同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。
同时,水沟电缆槽整体式钢模移动支架科研成果,也经由改良在公司其他项目推广应用。
由于海拔高,项目还斥巨资建立高原设置制氧站,为隧道施工人员、管理人员以及过往司乘人员、游客提供供氧服务,平均年服务人数超3000人次。
为防止地下水结冰,排水沟比路面低了两米多;为不破坏环境,施工时,对植被进行了整体移植,施工完后又重新移回,同时还特意将洞口两端引道的路基整体抬高,以消化掘洞弃渣。
中建五局这群年轻人搞起来的“六大科研课题”,已被写入“高海拔超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的教科书”。他们克服高寒、缺氧、工效低,山高、在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路险、运输难,隧道长、断面小、通风难,地质复杂、围岩多变等诸多难题,创造了件下的施工奇迹。
“雀儿山这么苦,你们图什么?”
他们的回答是:隧道进洞那天,当地藏民一大早赶了十几里的山路来到了项目部,他们给我们戴上了洁白的哈达,拿出自家平时舍不得吃的牦牛肉,沉甸甸的送到了我们手里。
远在北京的全国工人总工会的领导们不远千里,带着沉甸甸的慰问品,爬山涉水的来到项目慰问。
通车那一刻,原马尼干戈党委书记带领20多位藏族同胞给建设者送来哈达,当地藏民握着项目建设者的手,激动地说:“是你们给了我们‘第二次生命’,这是我们‘第二次解放’,我们藏族同胞永远记得你们,永远感谢你们!”
这,就是中国建筑人的责任与使命!
这,就是中国建筑人的光荣与自豪!